抱歉,您的浏览器无法访问本站
本页面需要浏览器支持(启用)JavaScript
了解详情 >

现在是2023年的6月23日凌晨0点16分, 距离我踏入西电大门已经过去了1398天, 距离我离开西电只剩下7天. 一方面觉得我的博客上又是一段时间没写东西了, 正值该毕业的时候, 也该写点什么了; 另一方面觉得我四年的大学生活虽然不能说叫波澜壮阔, 也算是有不少值得纪念的东西, 该写下来记着的.

大一

自由

高中的时候没有畅想未来的习惯, 因为当时眼下的事情太多, 没有精力去想象大学的生活. 同时, 也因为想象力的匮乏, 觉得大学生活可能跟当时我的一天天差不多, 不过是浑浑噩噩的做完别人让我做的事之后再努力给自己找点自己想做的事做做罢了. 现在想想, 感觉大学生活还是跟我高中能想象到的不一样的. 在这里我没有必要按照别人强制安排给我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没有必要去一直做我不想做的事, 没有必要一直学习我不感兴趣的东西. 尽管高中的我能够想象得到大学的我可能会更自由, 但是自由这种东西只有真正拥有过, 才知道它有多么难得可贵.

我在高中已经算是生活比较丰富的了, 在枯燥的书本之余, 我可以作为我们学校第一批(或是唯一一个)“全职”搞oi的人去翘掉不喜欢的课, 去在学校里的废弃教室自己运营一个小机房, 去为机房布置网络, 设计机房的布局, 用当时不多的开发知识给机房写一些小东西, 邀请同学来玩, 来参观我的杰作, 也可以在自己从电子垃圾堆里为机房拼拼凑凑出几台勉强能用电脑时感受到作业本里得不到的成就感.

但是, 小机房的运营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 资源的匮乏可能是最微不足道的问题了, 实话说, 要是有几台像样的电脑, 我还不一定懂得怎么组装一个计算机, 怎么玩这些电子垃圾. 老师们的不支持, 家长的不理解, 人员的流失才是最大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对于我来说几乎是无法解决的. 尽管可能有这些问题, 我的高中生活才会更“有戏剧性”, 更”跌宕起伏“, 但是对于当时的16岁的我来说, 我一点都不希望我要面对这些问题. 我只希望我在里面写题的时候能够少一些老师来找我茬, 能够不用听到脚步声就提心吊胆, 能够不被老师说”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在里面干什么“而已, 周末的时候能够来一个同学来陪我吃吃饭而已.

在高中, 本就不善言辞并带有一些幼稚的我, 再加上这些与众人不同的标签, 自然成为了身边人里的怪胎. 我曾一直以为, 如果我要做我想做的事, 我就一定要忍受这样的孤独, 要忍受别人异样的眼神. 直到我来到了大学, 才发现并不是这样的.

虽然我是个西电黑子, 但是至少对19级来说, 西电日常的管理真的很自由. 没有早晚自习, 自由的选课制度, 以及大部分老师都没有严格的签到手段, 让我第一次感觉到”学习是自己的事“. 即使在高中, 我也有不听课的坏习惯, 只喜欢自己去看书学东西. 但是在高中, 我不听课的话, 要担心老师会不会突然点我回答一个我根本没有听到的问题, 并且高中的自习课真的不多, 而且大部分时间都需要去写强制安排的作业, 能够自己学习的时间就更少了. 而在大学, 我可以完全不去上课, 能用所有的时间都去自己看书学东西, 自己安排作息时间, 累了就休息一会, 不想学这个就去学一会那个东西.

我一直有个坏脾气, “即使我知道我要这样做, 但是如果你告诉我我要这样做, 我反而就不想这样做”. 我本来就对计算机这个东西非常感兴趣, 再加上这个脾气, 导致到了大学虽然没人管我学习, 反而我的学习效率是提高了不知道多少倍. 再加上大一学的专业课我也都会, 所以整个大一需要学的也就只有高数和线代了.

第一次期末速成

我还有个坏习惯, 就是拖延症很严重. 虽然我拖延的时候可能也是在学一些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 但是上课教的那些东西我是肯定不会去学的. 到了大一上学期的最后一个月, 我才意识到我高数好像自从期中考试结束后就没学过了, 期中考试的时候也不太会什么, 平时作业也是抄的答案, 上课也不去, 还有思修我也一点没背过. 我觉得我该做点什么了.

于是从那时候开始, 我每天带着我的一个小ipad去C楼从早坐到晚, 做高数题. 那段时间感觉是我大学生活最简单充实的时间了, 每天只需要做高数题就行, 不需要考虑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 最主要的是还没人管我, 没人逼着我每天做什么, 做多少, 什么时候做. 这种自由且充实的学习的感觉还是第一次体验到.

经过一个月的速成, 虽然思修成绩确实很低, 我感觉我就不太适合背书, 但是高数成绩也还说得过去, 虽然也不高. 成绩出来之后, 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方法真的太适合我了. 大一的高数线代这些东西还好, 到了之后的那些垃圾专业课, 我既然知道这些东西对我来说没有任何用处, 我为什么不用最短的时间去把他应付掉, 然后其他时间去学自己想学的, 做自己想做的有意义的事情呢?

于是从那之后, 我的速成就变本加厉了, 之后的每个学期我都是这样过来的: 平时作业靠抄, 老师只要不签到的话上课就不去, 甚至选课的时候都会去选不签到的老师, 只要给分不太低就行. 我现在还记得大一下学期, 8月份返校准备期末考试的时候, 我在高铁上还在学着级数是什么东西.

MSC, ACM

刚进大学, 我觉得我是不是应该加入一些技术类的组织. 但是我意识到的时候太晚了, 那时候已经没几个社团在招人了. 我就填了一个华为俱乐部的问卷, 但是还没到面试的时候, 我就发现我列表里有一个微软学生俱乐部(MSC)的学长. 我的罕见之魂在我心中熊熊燃烧, 我觉得不能去华为, 要去微软! 于是我就问了问MSC的学长, 他说虽然招新已经快结束了, 但是可以单独给我整个线上面试, 还说本来以为我对这种东西不感兴趣来着就没问我要不要去. 最后学长给我整了一个很水的“线上面试”: 就给我发了一个网络流24题的一题, 然后我写个思路发给他就行. 然后就这进了MSC ACM组.

其实我本来不想在大学继续打ACM的. 因为我感觉我高中OI搞了这么长时间, 我可能就不是这块料, 所以我当时看MSC的宣传的时候就想着要不要加入软件组之类的. 但是因为联系的学长是ACM组的, 他也一直没问我是不是要进ACM组, 我也不好意思跟他说“谢谢学长但是我不想进ACM组”, 就这样我就阴差阳错的进了MSC的ACM组.

尽管进了ACM组, 我也可以不打ACM, 我当时心里这样想的. 但是看到12月的ACM新生赛的时候我还是觉得打个试试吧, 反正现在也没啥事干, 如果打的不好我就有理由劝自己放弃ACM了. 然后打了一波, 确实打得不好, 发挥很烂, 有一道大模拟跟网络赛几乎一模一样, 我当时还打印了代码带进考场的, 但是不知道哪里写挫了总是过不了(这题是后来👴的队友出的), 就这样以1分钟罚时的差距压了二等奖第一名一头, 成为了一等奖最后一名.

本来想着, 我都打得这么烂了, 我就不继续打ACM了吧, 到此为止了xdm. 但是后来无论是组队, 还是报名比赛, 我都抱着“试试吧, 反正现在也没啥事”的心态, 就这样开始了👴的ACM生涯.

大二

我真的想变成这样吗

从高中开始, 我就觉得我性格不能这样软弱, 于是有意无意的逼着自己在一些事情上迎难而上, 横冲直撞一些. 这种性格在高中也确实帮助到我许多, 要不然我也不会做成这么多现在觉得都有些惊讶的事情. 于是到了大学我也继续保持着这个风格.

到了大二开学, 开始了我大学生活里的第一次综合测评. 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口罩原因, 再加上一些莫名其妙不知道谁定的规矩, 导致我的一些竞赛加分加不上. 我当时算着, 我一共有两个奖, 每一个都能加3分: 如果两个都能加, 我就绝杀; 即使只能加其中一个, 我也能稳稳的拿到国家奖学金. 总不能一个都不给我加吧.

还别说, 他就真一个都不能加. 我觉得很离谱, 因为我觉得我自己很有理, 我觉得我完全没有任何错误, 我便开始了在这件事上的猪突猛进. 一直找各种班委, 找导员, 找跟我一样情况的朋友一起去反映情况, 给各种邮箱写信… 但是, 最终这件事情也没有得到解决, 除了跟一些不该闹僵的人闹僵了之外, 我什么都没有收获到, 最终还是只拿了一个校一等奖学金.

终于, 我也开始怀疑了我在这件事上的做法, 也开始怀疑我是否应该把一件事情追的这么紧, 干的这么绝. 同时, 我也在怀疑我的怀疑: 如果这件事最终因为我的坚持不懈让我加上了分, 我还会产生对自己的怀疑吗? 但我又一直在说我很讨厌那些为了达成自己目的不惜任何手段的人, 把事情闹到这种地步, 即使我是“有理”的, 我跟这些人还有什么区别吗?

我想不懂这些问题的答案, 我不知道追求自己的权益到什么地步才算是过火. 最终, 我选择了一个可能算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解决方案: 如果我追求的东西变得这么恶心, 需要我这样令人作呕地去争取, 我还需要这么努力追求他吗?

这件事算是我性格改变的开始, 我开始不再那么在意这些“名利”, 不再去刻意追求那些最终没有到我手上的东西, 而是安慰自己“这些东西无论怎样, 他都是不属于你的, 顺其自然吧”, 同时我也可以更有底气的去嘲笑那些我讨厌的人, 嘲笑他们为了一点点虚无缥缈的称号无所不用其极, 嘲笑他们自己营造的光鲜亮丽的人设的背后有多么污浊破败不堪.

ACM

其实高三暑假就有个人来找我说要打多校, 但是我说我好长时间没写过题了, 怕坑了你, 就算了. 然后大一暑假我一个同高中也是西电的学长来找我, 问我打不打acm, 组个队, 他已经有队友了. 他说他们也不是那种天天要训练的, 目标就是个银牌而已, 我觉得很好, 就加入他们了. 然后发现他的另一个队友就是高三暑假要找我打多校的. 西电真小.

大一暑假也就是打打多校, 大二上学期开始了我们的ACM参赛生涯. 一场icpc上海, 打铁了, 但是见识到了6秒过题的6秒哥. 一场icpc济南, 拿了个铜, 算是👴的第一个牌子. 还有一场省赛, 打得太烂了就不说了.

大二开始后就有了固定的有规律的ACM训练, 也算是找到了一些事情做. 但是我也经常借着自己在打ACM的借口, 很多东西想去学但是不去学, 感觉也耽误了不少时间. 同时我又期待着自己ACM结束后的生活, 以为自己ACM结束后就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学更多有意思的东西.

期末速成小组

尝到了大一速成的甜头, 大二的我又变本加厉的速成, 再加上我平时还有acm的借口, 不去学课内东西也很正常. 期中的时候本想着一晚上学完大物和电路前半本的, 但是出了点岔子, 大物期中只有69分.

到了12月28日, 我记得还挺清楚, 那天是icpc济南, 我在开赛前不到一小时还在看大物的ppt第一章, 学习什么叫高斯定理. 当时距离考试可能只有两三天了, 但是我的所有课程几乎一点都没学, 只有概率论和电路学了一点点, 期中考试都靠背题的程度, 其他的一点都不会, 完全没有夸张.

可能是刚到2021年, 考完了大物之后, 我在MSC的ACM组喊了一声有没有一样没怎么学的人一起去速成期末考试的, 摇到了不少人. 然后我们一群人一起天天在图书馆约研讨室一起自习, 之后两年半的大部分朋友都是这波人里的了.

大二上学期的速成属实刺激, 数电一下午+一个通宵从0开始全学完, 概率论和电路也是一天把最后的一大半学完. 至于什么马原和英语那都直接裸考了, 没时间复习了. 最后一天考电路和概率论, 前一天晚上我们所有人都挺压抑的, 我甚至觉得自己会挂一门.

最后结果居然还不错, 这些课都上90分了.

但是速成小组的专业都不太一样, 也就大二上的时候这种共同的课多一些可以速成, 大二下的时候速成小组就剩两三个人了. 大二下速成总体来说也挺成功, 不过因为对计网早有预期, 速成提前开始了一段时间, 最后有两个多星期的时间可以学, 相比大二上学期还是时间充裕许多的.

第一桶金

大二下学期速成的时候, 我队友有时候过来蹭我们约的研讨室. 有一次他说, 他们高中在找人暑假去给他们带oi课, 钱给的不少, 问我愿不愿意去. 过段时间又说钱谈下来了, 一节课45分钟, 230块钱. 一下午3节课, 上半个月. 我觉得正好我队友可以带着我, 就跟他去试试吧.

于是暑假我就在学校里多呆了半个月, 每天从学校走两三公里到地铁站, 然后坐一个多小时地铁, 再走十几分钟到他们学校去上课. 就这样, 我拿到了我人生中第一桶金, 还不是很累, 还不少, 天天这样折腾还能减肥, 半个月瘦了20斤.

第一桶金给我带来的一个观念上的转变是, 赚钱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所以之后再做很多选择的时候, 就不会把一时的花销看得太重, 也不会去因为经济问题放弃很多机会, 不会让自己的青春因为担心费钱而变得平平无奇.

之后也尝试着去做一些留学生的作业, 留学生的钱确实好赚很多, 让我很长一段时间经济上都很富裕, 出去跟朋友玩的次数也变多了, 再加上各种奖学金, 把自己的所有电子产品都用自己的钱更新了一遍, 也添置了不少新东西.

第一桶金给我带来的另一个, 也是最大的观念转变是: 很多事情没有想象的这么难, 生活也比想象的精彩许多, 自己不再是一个只能沿着固定轨道走的人了. 之前一直觉得, 学生时代的主基调就是学习, 赚钱页不是很好赚, 所以除非家里大富大贵, 要不然学生时期就应该是穷的, 经济上拮据的. 这件事才让我发现, 我原来可以只用花费那么一点点时间就可以打破“学生一定要穷”的定律, 让我从“穷学生”的固定的轨道上摆脱出来, 到一个更精彩的世界, 这一切只需要我自己的一点点行动而已. 我又一次切实地感受到了自己的生活什么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没有模版, 没有套路, 想活成什么样, 都可以靠自己去发现, 去探索, 去行动.

大三

失败的期末速成

我发现我总会低估过去成功的自己的努力. 当我一次又一次速成成功之后, 我脑子里可能就只有我速成成功这件事, 忘记了自己速成时花费了多少精力, 忘记了即使时间很不够用的时候也顶着压力不肯放过每一个知识点. 终于, 在经过一个我觉得异常轻松的速成之后, 我大三下学期的期末成绩低了不少.

当时还挺玉玉的, 因为我并不觉得自己卷子上有哪些东西答得不好, 甚至觉得比之前考90多的卷子还要有自信, 但是确实那段时间的速成感觉有些力不从心, 觉得好像没有这么紧张了. 我觉得我的最终的分数好像跟我跟我卷子答得怎么样没关系, 而是跟我速成的时候心理受了多少折磨有关.

如果只是一门课这样我还会觉得是老师改卷的问题, 笑笑就过去了, 但是大三下学期的几乎所有课都不怎么高, 或者说都没达到预期. 虽然大三下的成绩好像没什么用, 但是这件事还是让我很难过: 我终于在速成的时候也不紧张了, 但是尽管我觉得不紧张速成的效果和紧张速成的效果差不多, 但是这次的成绩确实显而易见的低了很多, 无论我觉得卷子答得多好, 分数还是这么低. 是不是存在一种因果律, 只要我做事情的时候不饱受折磨, 无论我的效率多高, 心态多好, 我还是会干不好这件事?

ACM

大三下学期的区域赛是最后一场区域赛. 万年铜牌的我想在这一场拿个银. 为此我拉着我队友比赛前开始了高强度训练. 训练的结果有好有坏, 但是总体来说对银牌还是有信心的.

结果也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 即使我比赛时单切了一道银牌偏上的题目, 我们队伍却因为一道签到题怎么都做不出来还是拿了个铜. 当我把我单切的那道题过了的时候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觉得我的银牌已经稳了, 队友也说他们做的那道题很简单, 就一签到. 结果最后折腾了半天那道签到题还是没过去.

虽然在邀请赛拿了银, 省赛也拿了个金, 但是区域赛银牌的求之不得又让我玉玉了一段时间. 我想了很多我拿不到银牌的可能, 却想不到最后因为一道签到题而错失银牌.

恋爱

在大三的时候, 我谈恋爱了.

在这之前的20年里, 我没有一段正经的感情经历, 这是我的第一次恋爱, 女朋友也是之前速成小组里认识的.

其实我一直没有考虑过要谈恋爱, 也并不是觉得自己一定不会谈恋爱, 觉得自己一定会单身一辈子, 而是没有想过这件事, 觉得这件事还离我比较遥远.

恋爱来的也很晦涩, 很难说清楚我们是怎么熟悉, 怎么就天天一起玩, 怎么就在一起了, 这也比较符合我后来的做事哲学: 不需要去目的性很强的做事, 一切自有天意.

相比身边一些人的失败的感情经历, 我的恋爱真的很让我满意. 我们完全平等的交往, 不需要谁为谁付出太多, 我们也会同甘共苦, 困难时互相帮对方一把. 我们现实生活真的丰富, 我们俩都是比较喜欢出去玩的, 每天在西安逛吃逛喝的日子确实舒服. 更重要的是, 我们的性格比较合得来. 我性格可能比较强势, 但是她的性格就比较随和, 所以少了很多冲突, 最终基本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女朋友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性格上的, 她带我去发现生活的快乐, 让我理解生活并不是只有那些功名利禄, 这对我我以后的性格改变起了很大的作用. 没有她, 我可能现在还在锱铢必较, 还在狂热的追求完美, 为着一些追求不到的事情开始无止境的内耗.

渐渐地, 我的性格也开始越来越随和, 我开始不在意更多的事情, 我开始更在意眼前的快乐, 这让我的心态健康了许多, 我从一个永无止境的修行中被拯救了出来, 开始变成一个更快乐的人. 这样做也许会让我更“平凡”一点, 更“失败”一点, 但是管他呢, 我更觉得这样做会让我活得久一点.

恋爱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多了一个人的陪伴, 还在规划人生时多了一个考虑因素, 以及在家里被当作了一个“更大的人”. 在做出选择时, 会多考虑很多事情, 在家里时, 也会被问到一些我之前觉得离我遥遥无期的问题.

之前总希望自己能够做出一些惊天动地的事情, 成为万众瞩目的成功者, 但是现在我更希望能够跟着自己喜欢的人一起, 过着一天天平平淡淡的日子.

尽人事听天命

经过了很多事情之后, 我开始变得与世无争起来. 我开始相信有一种冥冥的力量在干预着我, 在决定着我做事的成败. 我也相信很多事情是我无法掌控的, 我只能去尽力的做好我能做好的事, 这样即使失败了, 我也不会觉得后悔, 不会觉得当时如果再努力一点说不定就能干成了.

一直到现在, 我做事也都是这种态度. 一方面因为很多东西的求之不得, 无论是奖学金, 还是期末成绩, 还是acm银, 还是高中时候的oi省一, 还是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 另一方面是谈恋爱让我发现生活不应该只有去追求这些东西, 这些东西在生活中没有那么重要. 即使我连连失利落魄时, 跟朋友们一起半夜海底捞一顿也可以让我开心一段时间; 即使我把这些事情都拼了命的干好了, 我还是有可能要面对生活上的其他问题, 我还是可能面对孤独和寂寞. 生活的开不开心跟这些事情能不能干好没有太大关系, 一想到这一点, 精神内耗自然就少了不少.

与其每天惶惶地担心会不会有莫名其妙的差错让自己前功尽弃, 不如相信自己很多事情控制不了, 只要自己在当下觉得自己尽力了, 剩下的就交给命运吧.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相信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吧.

迷茫

当我看到琳琅满目的课程和研究方向时, 反而产生的是对做出选择的恐惧. 我开始试探性的学习各种方向: 大二的时候开始尝试学机器学习, 学深度学习, 学CV, 学了一段时间后开始学system, 学操作系统, 学分布式, 学并行计算, 写CUDA, 然后开始学mlsys, 学深度学习框架, 又学前后端, 学开发, 同时又天天折腾路由器, 学了一堆网络和运维的知识… 我很担心自己又成为那种什么都会一点但是什么都不精通的人, 又担心自己过早的确定了方向错失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直到现在, 我也不清楚我以后会搞什么方向, 我现在甚至在做生成模型, 再跟着我队友搞语音合成. 我觉得我是真心热爱学习计算机这一行的, 各种对于未来方向的迷茫在学习到之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的东西时都被冲散了, 我既害怕错过有意思的方向, 又渴求着新领域的让我耳目一新的概念和方法, 就这样在拓宽知识广度的路上越走越远.

我给自己定了几次时间限制, 规定自己在什么时候之前一定要给自己确定好一个方向深挖下去, 但是直到现在, 我已经超过了几次给自己的期限, 还是无法很有自信的对自己以后的方向下一个定论. 也许保持一个开放的头脑也不错吧, 不给自己贴标签, 不把自己的路走窄了, 可是我已经马上研一了, 是不是有点太晚了呢.

不过我倒是不太担心自己学的东西会没用: 我一直相信无论学什么东西, 都会在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派上用场. 我所积累的每一点知识, 都会在某个时刻成为我克服困难的一点动力.

只是我还是厌倦了做一个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精通的人, 希望能早点确定好方向吧.

保研

之前的文章已经写过不少保研的感想了, 这里就只借用在xdsec bbs下面学长回复我的一段话吧.

“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大四

租房子住了

大三暑假, 我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房间, 虽然在家里也有自己的小屋子, 但是这种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我一直不是很喜欢中国的宿舍制度, 西电宿舍三室一厅塞了14个人, 一个人一年住宿费1200, 一个很小的三室一厅一年16800, 考虑到西电那偏的不行的地理位置, 即使是考虑宿舍制度最大的优势: 价格, 好像也没有便宜太多. 四个目标不同, 志向不同, 兴趣爱好不同, 作息时间不同的人被塞到同一个屋子下面, 对于我来说不是很舒服的事情.

在发现钱不是这么难赚之后, 当时的我正好连着国奖带着其他乱七八糟的活, 手上有不少闲钱, 就决定找几个好朋友一起租房子住了. 850元一个月租了一个挺大的主卧, 还带了一个卫生间和小阳台, 真的挺值的.

租了房子之后才发现自己的生活可以这么有意思, 我可以半夜十二点出去散步不用担心打扰到别人, 我也可以跟朋友聊天到半夜, 我可以每天早上起来泡杯茶喝, 也可以在中午躺在自己阳台的躺椅上晒着冬日暖阳, 晚上可以找隔壁去聊聊技术, 也可以出门去便利店买点夜宵吃, 闲着没事还能在厨房里学学做饭, 这简直是我梦想的生活, 大学四年最快乐的日子可能就是最后一年租房子住的那段时间了.

大四寒假, 我想着这可能是我退休前最后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了, 就把实习工作给辞了, 靠着之前攒的钱, 应该能够挥霍一学期的. 我本以为我真的会无忧无虑的过一个学期, 但我还是低估了自己内耗的能力. 事实证明, 无论是多大的事, 都能让我脑子里一直惦记着, 一直担心会不会出问题, 但是总的来说, 还是要比前三年快乐太多的.

租了房子之后, 我更能体会到我是一个独立的人, 我可以为自己的屋子添置小家具, 改变一下房间的布局, 也会担心电费会不会用太多, 会节制的开空调, 这给热爱自由的我又带来了不少满足感.

只是以后去广州了租不到这么便宜的房子了, 看再能不能找点赚钱的方法吧.

实习

大三暑假, 我借着我高中同学的人脉和保研练出来的面试的胆量, 进了一家公司实习, 做深度学习框架. 工作很清闲, 钱也不是特别多, 但是对于我来说绰绰有余了. 虽然这段工作没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 但这毕竟是我第一份正儿八经的签合同的工作, 还是值得纪念一下的.

工作是纯线上, 所以一天实际工作时间真不多, 而且对于我来说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带薪学习. 我觉得去这样的不大的公司实习真的是一个好差事: 有着平时自己接触不到的资源, 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 有着很fancy的任务用来练手, 还有人付钱给你让你学习. 不过因为上面说过的原因, 我在寒假的时候就把这份工作辞了.

很多人一直说着”学术界“, ”工业界“, 俨然一种两者泾渭分明的感觉, 甚至他们自己有一套类似决策树的理论: “想去工作, 就不要读博, 想读博, 就不要去实习, 要去发paper, 要没日没夜的读论文做实验…”之类的. 我本来也比较相信这个理论, 但当我看到我的某位朋友博一在读期间在公司里实习拿着90%的博士毕业都拿不到的工资还能发paper之后, 我觉得这套理论真的不是万能的. 决策树式的思维方式完全不能描绘一切皆有可能的精彩生活, 一味的沿着别人总结好的经验走绝不是唯一的生活方式, 甚至可能都不是最稳妥的生活方式. 不要把自己的生活走窄了, 多探索探索, 世界还很广阔.

经济独立

高中时就听过“经济独立”这个概念, 当时潜意识里觉得学生时代经济独立是件需要花费很大精力, 得不偿失的事情, 也是一件没必要的事情. 我觉得, 学生时代为了赚那点小钱, 每天拼死拼活的干各种脏活累活, 耽误了学习时间, 属实是没必要. 后来等我真的经济独立了之后, 我发现这句话说的确实是对的, 只是眼界小了.

我其实一直没有想过要经济独立, 如果让我去麦当劳肯德基打工, 或者去当高中初中生家教, 我是肯定不会愿意去的. 但是后来我发现, 我完全可以让别人为我的学习付费. 我可以去接一些作业, 特别是留学生的作业. 留学生的作业一般都很有意思, 对自己的能力也会有一定提升, 而且留学生一般家境都比较好, 给的钱都不少. 我也可以去带竞赛课, 既有钱拿, 也锻炼了我在这么多人面前有条不紊的发言的能力, 也让我梳理了不少算法知识. 当然最舒服的还是去实习, 真的是带薪学习, 活我是真没干多少, 但是学的东西是真多.

当我朝着这个方向稍微走两步时, 无意间就发现自己可以不需要家里的生活费了, 已经实现了所谓的“经济独立”. 我没有去肯德基站一天, 也没有去饭店洗盘子发传单, 我学了不少东西, 但是我经济独立了.

这也是我做很多事情的哲学: 当我被迫做一些对我能力提升不大的事情时, 我会尽可能的用能够提升我能力的方式完成这件事. 当我想要赚点小钱时, 我只会去干一些不让我干苦力活的事情. 当我复习没用的期末考试时, 我会尽可能的学一些更high-level的东西, 然后去“降维打击”我的期末试题. 尽管这样做肯定不如直接去奔着那个目标走来的快, 做得好, 但是我还是觉得我现在应该以提升自己为主, 而不是让这些乱七八糟的无用的内容占据我的精力.

尝试开发

我大学四年一直对开发有着憧憬之情, 尽管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学过Android和Winform开发, 但都只是一些皮毛, 界面丑陋, 毫无设计模式和代码整洁可言, 颇有一种用上个时代的技术大力出奇迹造出现代工具的感觉. 还记得我高中时为高中机房用C#写的洛谷爬虫, 主要代码只有一个文件, 一千多行, 可维护性为0, 界面也很丑陋, 不过功能实现的倒是不少.

我对开发的憧憬的原因主要还是我不会, 就跟jyy的操作系统课上说的一样, 我写了十年的代码了, 但我还是大部分时间只能写一个黑框框, 我还是不知道我电脑上这些好看界面是怎么绘制出来的, 我还是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原理是什么, 我应该怎么去做一个真正好用的应用程序.

因此我大三开始跟着rx学着参与着他的CyberTerminal的开发, 不过我也没做多少, 当时只是帮他实现了docker容器的管理, 不过也算是看到了一个真正能用的生产级别的应用程序是怎么构造出来的了.

接着我又用我的经典做事哲学: 我想学开发, 就把毕业设计这个没啥用的累赘和想学开发这个目标结合起来, 自己设计了一个开发的题目找了老师开题, 当了我的毕业设计. 同时我还想学rust和react, 我就用rust写后端, react写前端, 最终在我毕业设计答辩的时候, 我已经彻底明白开发大概是怎么一回事了.

在大四上学期的最后, 我哥也找我让我和rx做一个项目, 但是因为那个项目太大, 技术难点太多, 市面上没有什么可供参考的平台, 再加上那段时间我的办事效率巨低, 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疫情

疫情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就是对生活的不确定感, 对于我这种什么事都会惦记着的人来说简直是不想让我正常生活.

我不知道我早上出了门之后晚上还能不能进来, 我不知道我出去吃个饭之后回来会不会变成密接, 会不会被人扣上违反防疫措施的帽子给我来个处分, 我也不知道今天保安的心情怎么样, 不知道他今天是想查一卡通还是想查学生证还是想查请假手续, 还是这些东西的随机组合, 还是什么都不查.

我也不知道全国还有多少人被扣上违反防疫措施的帽子, 被执行着无法可依的强制措施, 不知道还有多少看门狗和辅导员在狐假虎威, 在拼了命的彰显自己好像会过期的可笑的权力. 我之前不喜欢讨论政治, 但是经历了这三年疫情, 特别是最后一年之后, 我只想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我不知道这种周期性的闹剧下一次会在何时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 我只知道在现在这样的环境下, 我只能保护好身边的人, 一起见证这段注定不平凡的历史.

离别

“每天我们都会遇到我们这辈子再也遇不到的人”, 我从小就听过这句话. 但是当这些人是我认识的人, 我的朋友们时, 这句话就显得更沉重了.

我也不是第一次经历这些离别, 但是现在的我还是要比高中的我感性许多的. 不仅仅是再也见不到的人, 还有再也见不到的物品, 再也做不到的事情. 我是个收藏癖很重的人, 我的所有电子版的作业都被我保存到我的OneDrive里, 不是因为我觉得这些东西可以再帮助我学习, 或者可以分享给学弟学妹们, 而是我真的舍不得删. 我每次比赛打印的题面, 我打印的各类资料, 甚至我的草稿纸的一部分我都保留了起来, 临走前寄回了家. 我的Notability里有一个专门的草稿纸的note, 现在已经快1000页了, 没别的, 就是舍不得删. 我时不时会翻开这些东西, 回想当年跟这些东西相关的所有事情. 我能看到我刚买ipad时兴奋的用apple pencil乱涂乱画的笔迹, 也能看到跟队友打acm训练赛时做的草稿, 也能看到当时速成大物的时候整理的牛顿环, 劈尖等等的光学公式, 现在隔着屏幕还能感受到当时的紧张感.

我在思考, 如果哪天我的记忆都被清除了, 那么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是不是就跟死了一样. 我又在思考, 我每天都会忘掉很多事情, 如果我忘的足够多, 是不是我也跟死了差不多了? 那些曾经做着现在已经被我忘掉的事情的我, 是不是也已经死了? 我相信, 我能保留的这些一点一滴越多, 我就会消逝更慢一些. 我所保留的这些东西, 都是曾经的我活着的证据.

时间过得好快

尽管每年暑假自己的年级升一级的时候我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但是现在的感叹一定比之前的都更沉重. 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年龄越大越觉得时间过得快. 小的时候感觉时间过的是真的慢, 上初中时感觉三年就是永恒, 上高中时感觉三年长的不可忍受, 但是大学四年真的是没一会就过去了. 一年一年春夏秋冬, 日历翻的比翻书还快, 往往还没意识到, 就已经几个月过去了.

现在的我,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懂得珍惜时间. 我不再允许自己半个多月一个月没什么事情做, 我会给自己的每一天安排好, 不让每一天的时间平白无故的浪费. 因为我真的体验过, 当我意识到我浪费了时间之后, 可能已经有一两个月溜走了. 而当我每一天都过的很充实的时候, 时间过的很快的感觉会变淡一些.

我现在喜欢每天看我的OneDrive的那年今日, 看着我初中高中的照片, 手机截图, 回忆着那段觉得时间还很长的日子. 我看网上说, 这是老了的一种表现, 但是我才二十多岁, 显然还没有老.

大一的时候很多事情还记得很清楚, 但是都已经过去四年了. 在成为遥远的中年人之前, 我还能有几个四年呢? “也许我们从未成熟 还没能晓得 就快要老了 尽管心里活着的还是那个年轻人”, 会不会再过转瞬即逝的几十年, 我也会回忆着我现在正在经历的青春, 发出这样的叹息呢?

评论



本站总访问量为
ORANGE CHEERS!
皖ICP备2023012140号